Product category
臺式 pH 分析儀是實驗室常用的精密測量儀器,其測量準確性和使用壽命與操作規范密切相關。以下是使用和維護臺式 pH 分析儀的關鍵注意事項,涵蓋操作前準備、測量過程、維護保養及常見問題處理等方面,幫助確保數據精準性和儀器穩定性。
一、操作前準備:校準與電極檢查
1. 校準是精準測量的基礎
校準頻率:
使用、長期未用或更換電極后需校準;
常規測量建議每天校準 1 次,高精度檢測(如制藥、食品)需每次測量前校準。
校準液選擇:
根據樣品 pH 范圍選擇對應校準液,常用組合:
酸性樣品:pH 4.00(25℃)和 pH 7.00(25℃);
中性 / 堿性樣品:pH 7.00(25℃)和 pH 10.01(25℃);
校準液需在保質期內(通常 1~2 年,自制液≤3 個月),且無渾濁、變色或沉淀。
校準步驟注意:
校準前用蒸餾水沖洗電極,并用濾紙輕沾吸干(避免擦拭損傷玻璃膜);
確保校準液溫度與樣品溫度一致(溫差≤±2℃),必要時用恒溫浴預熱。
2. 電極狀態檢查
玻璃電極(測量電極):
檢查玻璃球泡是否破裂、磨損或污染(如附著油脂、蛋白質);
新電極或干燥存放的電極需在蒸餾水中浸泡活化 24 小時;
長期使用后若響應變慢,可用 0.1mol/L 稀鹽酸浸泡 30 分鐘再沖洗。
參比電極(如 Ag/AgCl 電極):
檢查電解液(KCl 溶液)是否充足,液面應高于樣品液面;
鹽橋(多孔陶瓷或纖維結)需保持濕潤,若堵塞可用超聲波清洗或用飽和 KCl 溶液浸泡疏通;
避免參比電極接觸強氧化劑(如 Cl?)或硫化物(如 H?S),防止電解液污染。
二、測量過程:規范操作避免誤差
1. 樣品預處理
溫度控制:
pH 值隨溫度變化顯著(如純水 pH 在 0℃為 7.47,25℃為 7.00),需將樣品和電極溫度調節至 25℃±2℃,或啟用儀器溫度補償功能(ATC)。
粘度與渾濁度:
高粘度樣品(如膠體、漿料)需充分攪拌均勻,避免局部濃度不均;
渾濁或含顆粒樣品可用濾紙過濾(避免使用 pH 敏感的定性濾紙),或選用帶流通池的電極。
避免污染:
測量有機溶液(如乙醇、油類)后,需立即用丙酮或乙醇沖洗電極,再用蒸餾水清洗,防止有機物吸附在玻璃膜上。
2. 電極使用規范
浸入深度與位置:
玻璃球泡需浸入樣品,且高于參比電極的鹽橋接口,避免氣泡附著;
測量燒杯需足夠大,電極距杯底≥2cm,防止接觸沉淀或燒杯壁。
攪拌與靜置:
輕輕攪拌樣品使均勻(避免劇烈攪拌產生氣泡),靜置 10~30 秒待讀數穩定(儀器自動判穩功能開啟時可省略)。
特殊樣品處理:
強酸 / 強堿:測量后立即用蒸餾水沖洗電極,避免長時間接觸腐蝕玻璃膜;
含氟樣品:需使用抗氟電極(如氟化鑭單晶膜電極),普通玻璃電極會被 HF 腐蝕;
低離子強度樣品(如純水):可加入少量中性電解質(如 KCl)增加導電性,但需記錄添加量。
三、維護保養:延長儀器壽命
1. 電極維護
日常清洗:
常規樣品測量后,用蒸餾水沖洗電極,并用軟布擦干;
油脂污染:用棉球蘸乙醇或丙酮擦拭,再用蒸餾水沖洗;
蛋白質污染:用 0.1mol/L NaOH 或胃蛋白酶溶液浸泡 15 分鐘,再沖洗。
長期保存:
玻璃電極:浸泡在 3mol/L KCl 溶液中(避免干燥導致玻璃膜失效);
參比電極:充滿飽和 KCl 溶液,帽套密封,垂直存放于陰涼處;
復合電極(測量 + 參比一體):浸泡在專用保存液中(通常為 3mol/L KCl 溶液),不可用蒸餾水長期浸泡。
2. 儀器主機保養
防塵與防潮:
存放于干燥環境,避免潮濕導致電路板短路;長期不用時,每周開機通電 30 分鐘驅潮。
接口維護:
電極插頭與儀器接口需保持清潔,避免灰塵或液體進入,定期用無水乙醇擦拭。
數據管理:
定期備份測量數據(如有存儲功能),避免儀器故障導致數據丟失;
連接電腦導出數據時,確保接口干燥,防止靜電損壞芯片。